跨学段任教引发争议,教师学生双输局面需警惕
近日,山东、福建、江西等地纷纷推行教师”跨学段任教”政策,将小学、初中教师调往高中任教。这一举措看似解决了学龄人口减少带来的教师富余难题,但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教师消极应对、教学质量下滑等现象。媒体评论指出:”跨学段任教”不可硬跨,强行调配不仅加重教师负担,更可能耽误学生学业。
为什么”硬跨”行不通?三大隐患浮出水面
开门见山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小学老师教高中,真的是换个讲台那么简单吗?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学生管理方式差异巨大,缺乏体系培训的教师很难快速适应。有教师坦言:”在高中教不好还会被调回初中”,这种心态怎样保证教学效果?
接下来要讲,教师心理抵触强烈。江西某地教师用个位数考试成绩消极抵抗调岗,山东教师形容政策是”赶鸭子上架”。当教师对跨学段任教充满抗拒时,再好的政策也会打折扣。薪资待遇提升固然诱人,但职业认同感和教学成就感同样重要。
最终,配套机制严重缺失。突击调配、缺乏培训、评估草率…这些”一刀切”的行为暴露了政策执行中的粗放思考。学龄人口变化是长期动向,应对措施也应该是体系性的,而非临时抱佛脚。
科学调配有技巧,这些地方给出了示范
跨学段任教并非完全不可行,关键是要建立科学机制。杭州市富阳区的行为值得借鉴:他们开办储备师资培训班,重点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能上能下”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前瞻性储备既尊重教师进步梦想,又确保了教学质量。
另一个思路是优化师资结构。与其强行跨学段,不如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师招聘和培养路线。同时,探索小班制教学等创新模式,让现有师资发挥更大价格。
制度兜底才是治本之策
面对学龄人口波动,不能把所有压力转嫁给学校和教师。教育部门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 完善教师流动的评估标准
– 提供充分的岗前培训
– 健全待遇保障体系
– 尊重教师职业选择
正如媒体所言:”跨学段任教”不能硬跨,适配性才是关键。只有教师心甘情愿、学生真正受益,这样的政策才能真正难题解决。教育变革需要聪明,更需要温度,切莫让好政策在粗暴执行中变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