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主要是气象灾害的影响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影响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影响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天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全球上天然灾害发生特别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特别严重的少数民族其中一个。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活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进步,天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进步动向,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局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全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难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经过,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民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风雹,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天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我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
——低温冷冻,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雪灾,长时刻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天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活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2005年12月山东威海、烟台遭遇40年来最大暴风雪,此次暴风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7143亿元。
回顾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以及热带气旋导致的台风是我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在气象灾害中,干旱也是我国影响面最大、最为严重的灾害。旱灾的特点是范围广、时刻长、影响远。因此,旱灾也是我国气象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类灾害。 在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顺带提一嘴,雷击、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在我国也是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
城市生活气象(要点)
v 城市生活气象关注气象条件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天然环境、生活方式、身体健壮等方面的影响。
v 生活气象指数预报是以气象要素未来的短期变化为主线,综合分析气象条件变化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做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且为群众乐于接受的生活环境气象预报。
v 以指数的形式进行发布预报,既能使老百姓领会,又做到了科学量化。
v 生活气象服务指数种类繁多,因气候、地域、环境、经济进步水平、季节的差异,各地发布的生活气象指数预报不尽相同。
v 常见的城市生活气象指数涉及居民生活、市政保障、医疗保健、环境污染、商业活动、旅游服务、公共安全等。
v 居民生活气象指数,有紫外线指数、花粉浓度、人体舒适度、体感温度、穿衣指数、晨练指数、热浪指数、风寒指数、寒冷指数、炎热指数、晾晒指数、霉变指数等。
v 城市生活保障方面,有供水指数、空调开机指数(供电)、供暖指数等。
v 医疗气象指数,有中暑指数、感冒指数、冻伤指数、呼吸道疾病气象指数、脑血管疾病发病动向、消化道疾病气象指数等。
v 环境污染气象指数,有空气质量等级、空气污染指数、污染扩散指数、大气清洁度、负离子气象指数等。
v 商业气象指数,有商场客流气象指数、空调销售指数、啤酒气象指数、冷饮气象指数、洗车气象指数、
v 旅游气象指数,有景区客流指数、登山气象指数、滑雪气象指数、游泳气象指数预报、钓鱼气象指数等。
v 公共安全气象指数,有防火气象指数、火险等级、干燥指数、交通安全、行车安全指数、公路通行气象条件等。
v 众多气象服务指数中以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空气污染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等尤为重要。
v 紫外线辐射强度是指白天正午时刻太阳光中的紫外辐射对人体的皮肤、眼睛等可能造成的损坏程度,过度的太阳照射可能损害皮肤和眼睛,严重可能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
v 既要注意适度照射阳光,又不宜过度;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30分钟;外出时要注意适当采取防晒措施。
v 人体舒适度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组合下人体的舒适感觉,一般认为以70%—80%的人感觉为判断标准。
v 天气气候的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系列反应,一是气象条件会诱发或者使病状恶化,再者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因特定的气候环境会使某种疾病多发,如伤寒、感冒、消化体系感染等。
v 气温在18度时,人脑思考最为敏捷;35度以上人脑会感到疲劳;温度低虽使人脑清醒,但用脑效率并不理想。
v 气压,气温,湿度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均不大的平稳气候有利于人的长寿。
v 在强冷空气影响前后,有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哮喘病、气管炎、溃疡病类风湿病、脑血管异常的患者病征都容易有异常变化。
v 气象过敏症是不同季节、不良气象要素对人体产生影响而发生的某种病症,这些气象影响还会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
v 当天气发生较剧烈变化时,冷暖干湿、风霜雨雪等气象影响产生刺激影响,当人体适应力下降时,就会产生气象过敏症。
v 春季,气候变幻多端,今天风和日丽,明天阴雨连绵,常使人很难适应,容易出现春季气象过敏症。
v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稀释、聚积、清除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逆温层、大雾天气等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状况严重,应避免室外活动。
v 大众常认为早晨的空气最新鲜是一种误解,其实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在一天当中,中午下午空气较新鲜清洁;在一年中,夏秋季空气最新鲜,春冬的头一两个月空气污染最重。
v 晨练要注意“四大忌”:晨练并非越早越好,日出之后是晨练的好时机;不宜在马路边晨练;清晨树荫绿叶下空气质量差;雾天晨练有损无益。
v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住的房屋,以“坐北朝南”为最佳选择。这样的房屋既可以适当利用冬夏的阳光,又可“巧妙”适应冬夏的“季风”。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P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 气候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天然生态体系以及社会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P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效应。
P 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由于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进步。
P 气候变化对天然生态体系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P 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P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因此减少。
P 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影响其中一个。
P 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体系。
P 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因此增加。
P 目前,对气候变暖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出现的变化了解甚少。
P 已有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
P 全球变暖对天然生态体系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是不利的。
P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
P 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其中一个。
P 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资源其中一个。
P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P 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可能增加,危害人类健壮。
P 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